玻璃保護,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one-mark question. (咦?)
最後一個算學分的匯報已經完畢,實在有點感嘆光陰似箭(老套)、又一次快將失去學生身份(又一次畢業等於失業……咳)。
最後一次匯報的主題是一個模擬借出木板畫予其他機構的情景題,我們要代入借展方的修復師身份給予借展物品的運送安排和防範物品損壞的保存修護建議。最後老師會問五條相關問題。
由於課程對木板畫著墨較少,此次匯報比起以往我都準備得更謹慎,要作相對較多的資料搜集。自問表現不錯,在浩大的裝裱和借展主題中抽問五題時我只有一題真的不太答得上。既然如此,我就為這一題目寫一篇文章,好讓自己從失敗中學習,以後再遇上同一問題就不會口啞啞了。
問題︰如要為木板畫加強保護,要加上玻璃嗎?有什麼優缺點?
追問︰傳統玻璃和亞加力膠板比起來,兩者有何不同?
木板畫就是在如上圖的木板合併而成的表面上作畫,媒介可以是油畫、蛋彩畫等,在畫布發明和普及前是主流的支撐層。木板被畫布取代不無原因︰木板不單很重,而且放久後會彎曲變形,對於保存方面來說實在不易。
一件文物在搬運時可以有十萬樣不同的危險要素,但因為木板要用木頭做的,不同危險因子中木頭就最怕空氣濕度的變化,因為木的纖維會因濕度而大大彎曲,使整體結構變形和累積壓力。
在木板畫背面加上底板可以防止木板變形。底板一般由纖維板或各種復合板製造,可以降低木頭受空氣的水份入侵的速度。一般而言,木板畫大多向背面彎曲變形——正面的顏料能有效阻隔空氣的水份進入木板中,所以相對而言背面的水份會更多地滲入木板裏,長期的受潮、去潮循環使背面的木收縮,因此木板會向背面方向彎曲。
至於今次主角的玻璃嘛,雖然對於木板畫來說它是沒有底板重要,但兩者配合在一起的話,就能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微氣候環境(microclimate enclosure),使畫能在一個高度穩定的相對濕度環境中。報告顯示,即使一幅畫在沒有濕度控制的房間裏(雖然一般博物館都有),完全封閉的微氣候畫也能穩定在10%內的相對濕度。如在封閉空間再加吸濕用的矽膠磚或紙,就可進一步穩定內裏的濕度。此外,一些專為博物館物品製造的博物館級別玻璃更可加上阻隔紫外光的鍍膜,進一步減低畫作老化的速度。

雖然加上玻璃看似得益甚多,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外觀。玻璃會反射光源,使觀眾在觀賞畫作之時難免被玻璃打擾。有很多價格高昂的博物館級別玻璃雖然反光率可以做到很低(如低至5%),但仍有業界人士認為外觀上和裸看原畫不一樣,特別是印象派般原是啞光的畫。順帶一提在香港政府旗下的博物館是一定會有保護的,可能是在畫上加,亦可能是直接放在大型展品櫃中,又或是兩樣都有?用高級玻璃的展品櫃「玻璃感」會比較不明顯。
此外,如果畫作原本沒有預留加裝玻璃,它的畫框內框厚度未必夠深去直接加上一層厚厚的面板——即是說,為了玻璃,畫框可能是作出改動。「這算什麼問題啊?」因為,畫框都是文物的一部份,一般而言我們都希望保留文物的原本樣貌。為了加深畫框的凹槽,增加木條甚至屑去部份原物都會大大改變了畫框的結構。
另一個玻璃的弊病是重量。木板畫本身已經比畫布畫重很多,一般又會加上底板,如果再加上玻璃的話便是三層厚厚實實的板了。記得在香港藝術館實習時,來自意大利借展的〈最後的審判〉臨摹畫本身已有 188 cm x 145 cm 這麼大,它還配有底板和玻璃保護,連運送用的包裝保護和箱足足差不多有半噸重!(又,木板畫很怕水氣,換着我要把它搬離半個地球的距離,我也會這樣做)沒有包裝的畫都逼近 0.4 噸,六個專業布展的男人把畫托上掛鉤也困難重重。

最後也比較一下常見兩大類的保護物料吧︰一是傳統玻璃,二是亞加力膠板。博物館內所用的人做膠板其實有很多不同變體,但以亞加力膠為大宗,其他常見品牌名稱包括Plexiglass、perspex等,雖然名稱不一樣,但簡單來說就是高級的博物館用亞加力膠。

亞加力膠比起傳統玻璃的好處是比較輕,對於本身重量已夠高的木板畫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膠板受撞擊時不易碎裂,意外時不會有碎片割傷畫面的危險。最重要的是,亞加力膠的透明度比玻璃高,不少人覺得對於觀賞畫作效果比玻璃好。
另一方面,傳統玻璃亦有不少優點,例如硬度高︰膠板很容易會出現花痕,甚至因清潔不當透明度降低;但玻璃則沒有這樣的問題。同時,玻璃沒有因氣候改變而變形的問題,但膠板側會。最後是膠板會有靜電而吸引塵埃,但玻璃總括來說是更易打理。
雖然很多人比較偏好亞加力膠板,但不同情況需要的保護面板是不同的︰如有畫作放在家中,因為沒有温濕度調節,亞加力膠變形的機會較大,選擇玻璃都有其好處。
最後的感想是,關於布展和搬運的細節實在有很多,短短一個七分鐘的考試實在難以涵藝所有內容。或者又有一天筆者發現了新的搬運細節,到時又可再細說!
參考資料︰
Ackroyd, P. Rushfield, R. and Stoner, J. (2012) ‘The structural conservation of paintings on wooden panel support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Easel Paintings. London: Routledge, pp. 453–478.
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17) Agents of deterioration, Government of Canada.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ada.ca/en/conservation-institute/services/agents-deterioration.html (Accessed: 22 May 2023).
Dixon, T., Rushfield, R.A. and Stoner, J.H. (2012) ‘Framing, glazing, backing, and hanging of paintings on canvas ’, in The Conservation of Easel Paintings. London: Routledge, pp. 727–732.
‘Glass vs Acrylic Glazing — Which is Best?’ Eframe. Available at: https://www.eframe.co.uk/buying-guides/picture-frames/glass-vs-acrylic-glazing/?gad=1&gclid=CjwKCAjw1MajBhAcEiwAagW9MdWrLzUYLf6jF8xuOwL2LZD_v5T3oCu5kgn0ff9QZTslVmuY_RUwGhoCQzEQAvD_BwE
Hackney, S. et al. (2016) ‘The evolution of a conservation framing policy at Tate’, in Museum microclimate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19–23 November 2007. Saint Louis, MO: Peter H. Raven Library, pp. 229–235.
McClure, I., Rushfield, R. and Stoner, J. (2012) ‘Framing and microclimate enclosures for panel painting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Easel Paintings. London: Routledge, pp. 733–739.
Scully, S. (2018) Technical notes on The harvester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35809?fbclid=IwAR0EcRKngb5WGLrmgvHg6Y41WlkyxHlI0SZWYmqROWeLLn-U3h8Y
加入Medium成為會員可以看不限量看所有作者的付費文章,按下面連結加入同時會給我少少的零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