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方舟
喺賴叔成為賴叔之前,都曾經滿有抱負、一腔熱誠、動不動就因為一啲唔公平、不公義、有道理嘅事情而咆哮,或者寫千字文。
根據非正式統計,我咁多年嚟寫文嘅長度都係介乎 1,000 至 2,000 字左右,《上一個豬年》引用嘅,好明顯係當年嘅節錄。太短,我覺得到喉唔到肺 (即係我個人唔得言簡語賅, aka 長氣) ;太長,我又會失去焦點,何況我都唔鍾意引經據典,好少可爆字數。
2007 年,我投筆從戎,係金融個「融」,冇得返工寫字,變咗放工打文。寫緊以下呢篇嘅時候,我已經出席過一兩次某銀行嘅面試。唔知有預感定係預先扯白旗,當時我已經有心理準備,好快就要轉行。
生於香港,是一種福氣,也是一種不幸。因為香港記者再出色,接受的訓練、可做的項目,永遠受這一塊彈丸之地的面積與政治現實所限制;也因為如此,真正影響你我他她牠的動盪大事,不會有本港新聞從業員的份兒。即是,當初的「想做戰地記者」,或現在某台所標榜的「走在事實最前線」,根本不符現實,更顯得自欺欺人。
奉勸現在還在學院的師弟妹們,認清香港傳媒生態;明白傳媒只是商業社會的一個環節;理解自己不過是其中的一隻棋子,而不是棋手。之後,才許下任何宏願。「世界和平」之類,八十歲黃伯與三歲陳小妹妹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的狂想,還是省下來比較好。
認了吧。我絕對樂於承認,是自己能力不足、性格不適合,所以選擇承認失敗,然後conform to reality。
往後要做的,是「自己要做甚麼甚麼」以滿足別人的要求。是求己,不是求人。如果自己做得不夠好,唯一選擇是繼續努力。因為再不會幻想「別人可以給自己甚麼」或者「自己可以得到甚麼」。暫停替自己估值,換來的是等待一天別人跟自己說「你值幾多幾多」,期間,就用書本、電影、音樂填滿自己的生活。
這一年的所得,大概也符合自己曾經說過的「當做一、兩年intern」。或者累積下來的工作經驗不會令resume漂亮多少,但其中的見聞,高低起跌,換來對現實的體會、學懂妥協的藝術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該就是最大的收穫。我固執、硬頸嗎?依然。我隨和、順從嗎?也有點。站在十字路的街頭,我知道快樂是選擇。
(2007 年 6 月 18 日)
呢一次轉工兼轉行嘅影響,對我嚟講當然係極度深遠。冇轉工,就冇今日嘅賴叔。咁係好定唔好?好卦,至少物質生活基本不缺;精神上亦較少因為自怨自艾或者憤世疾俗而健康少少;學識上,亦因為入咗一個特定行業而變得專門少少。
冇轉工,更加唔會有今日嘅置記。點寫《漫遊中環》呢本書啫?能夠將工作同興趣或嗜好切割,其實真係幾爽。唔明?之前咪有寫過「第二生命」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