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泉 兩個戰場,兩位校長 兩場校園戰役,立見兩位校長的高下。
中大「段爸」,在11.12當天戰事未惡化前,親身到二號橋前線調停;雖然沒能阻止晚上數以千計子彈的轟擊,卻讓所有香港人看見,校長沒有在大學危難之際䄂手旁觀、事不關己。
另一邊廂,理大滕某,在11.17理大校園周邊全日爆發激烈對戰時,卻並沒到現場呼籲雙方降溫(事後的遁詞是警方說危險不讓他到場)。縱然「理大之圍」發生的主因是地理環境和警方策略有變(參前文 ),但滕校長的徹底神隱、不知所踪、任由警察圍困而不把握時機解救,卻肯定是導致這場全球譁然「人道災難」延續多時的另一因素。
兩位校長反差之強烈,猶如肥皂劇裡的正反派角色。
尤其偽善的是:周日整天不見人影的滕校長,到周一凌晨終於聯同四大校長(不包括中大)發出呼籲 ,叫示威者「盡快離開」;但那時理大已被重重封鎖,又哪有路走?如此聲明,更顯校長無心裝載、虛應故事。
當然,還有周一清晨五時許(即警方突然攻入校園拉人後)由公關代發的「一分鐘校長錄影講話」。校長木無表情在鏡頭前說:「we have also received permission from the police for you to leave the campus peacefully, and I will personally accompany you to the police station」。聲言會陪伴示威者到警署的他,結果到周二凌晨,才施施然現身校園。
冷漠若此,教人側目。
我所不解的是,這位結構工程學者雖來自大陸,但從1994年開始已在理工土木結構工程系任教,由講師、副教授,一直做到教授、講座教授、協理副校長,去年被南方科技大學「挖角」後,到今年7月再回巢當校長;如此漫長的香江教學歲月,照道理,對紅磚大學應該極富感情才對,為何卻對學校變戰場,滿不在乎?對理大同學將判暴動罪,毫不憐惜?
莘莘學子在大學裡除了學知識,更是學做人。校長若連最基本的人道關懷也欠奉,行事猶如踢一腳郁一郁的機器,怎可能是學做人的好榜樣?
突然想起,在段祺瑞執政的1924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作家楊絳的姑母),因三名學生沒準時回校報到而把她們開除,引爆持續多月的「驅羊」學潮(女師大學潮)。後來事態越演越烈,至1925年8月教育部下令停辦女師大,這位楊女校長竟在北洋政府撐腰下,讓巡警進入學校,以斷水斷电驅趕學生!
楊蔭榆不久即黯然離京,但因被魯迅寫進文章留下永久惡名,而成了「壞校長」典範。(魯迅在《為北京女師大学生擬呈教育部文》中寫道:「楊蔭榆一日不除,即如刀俎在前,學生為鱼肉」。)滕校長當然未至於帶警察進校打人,但對學生毫不憐惜、把追求公義者視為洪水猛獸,卻又隱隱然那麼相似⋯⋯
今日從新聞得知,段校長在11.12戰役現場吸入催淚彈數日後進了威院,現正休養,希望他盡快康復,挺住外間種種抨擊。
感謝閱讀到尾,也請不忘拍掌,以增加本文流通量。你可選擇按綠色圓形「like button」(最多5 次)或灰色小手掌(最多50 次),或兩者皆按。 簡單的手指運動,將變成真金白銀稿酬,支持我繼續寫作。謝謝!